中国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,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至关重要。当前,粮食消费需求已从‘吃得饱’向‘吃得好’‘吃得安全’转变。保障粮食安全,不仅要关注数量安全,更要重视质量安全、供应链安全等多重指标,确保中国粮仓装满更多中国粮,供应更多优质中国粮。
数量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础。2024年,我国粮食产量已突破1.4亿吨的新台阶,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。随着人口增长和饮食结构升级,我国肉类、水产品等高蛋白食品消费快速增长,粮食需求持续增加,预计到2030年粮食需求量将达到峰值。粮食供应链的短缺成为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,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。过去一年,我国粮食进口量高达2.58亿吨,其中以谷物和油料进口为主。
未来一年,应将增加粮食产量作为主要目标,坚持稳面积、增产能双轮驱动,将粮食生产大面积单产提高作为有力抓手,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增效,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应。完善粮食进出口和生产调控机制,加强粮食进口主导权,防止进口过量冲击国内粮食市场,确保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。实施各类农业保险保障机制和主产区补贴政策,共同推进减少粮食浪费和主产区保护粮食‘双减行动’。
发展粮食生产,绝不只是简单增加粮食产量,更应重视粮食产业链条,摒弃‘粗放型’粮食生产模式。在保障数量安全的基础上,优化粮食品种结构,大力发展优质、高产、抗逆等优质粮食品种,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。实施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生产效率,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补贴,提高粮食生产自给率。提升粮食产品质量,发展优质稻米、高端专用小麦、高端专用玉米等优质粮食生产。通过品种改良,培育出产量丰富、口感更好的粮食品种。启动国家全产业链行动,让全麦、全谷物、杂粮等全谷物食品逐渐登上餐桌,改善饮食结构,提高人民生活水平。
粮食质量安全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,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。在保障数量安全、供应链安全的基础上,更要重视粮食质量安全。粮食生产链条漫长,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,都存在粮食质量安全隐患。粮食产量可以量化,但粮食质量难以量化,必须严把粮食质量关,防止不符合粮食安全标准的粮食进入市场,确保‘舌尖上的安全’。经过多年努力,我国已逐步建立起国家、省、市、县四级联动粮食质量安全检测监管体系,基本实现了‘网络成网、监管全覆盖、监管无盲区’,为更好地保障粮食质量安全提供有力支撑。
质量是品牌的生命线,品牌是质量的代言词,两者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。近年来,各地积极推行优质粮食加工,积极塑造粮食品牌形象,努力打造粮食品牌,提升粮食附加值。目前,我国已构建起‘省级公共品牌+区域特色品牌+多家企业知名品牌’三级粮食品牌体系,全国涌现出一批叫得响的粮食品牌,如‘五常大米’、‘北大荒小町’、‘长粒香大米’、‘天府稻米’、‘盘锦大米’、‘华都大米’、‘上海青花’、‘赣南脐橙’等多个区域公共品牌,如‘五常大米’、‘宁夏小杂粮’、‘新疆小杂粮’、‘山西杂粮’等多个区域公共品牌,还有上千个知名度高、美誉度高的企业品牌,而百姓餐桌上的优质粮食产品也越来越丰富。
保障粮食安全,离不开制度保障和科技创新。2025年,我国将全面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,编制‘十五五’规划。应结合粮食消费需求升级趋势,以更开放的视野看待粮食安全,不断完善粮食安全内涵,坚持创新发展理念,科学编制规划,在更高层次、更高水平上实现粮食供需平衡。